一、2005年工作目标:
(一)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大力扩大招生宣传,确保2005年秋季新生报到不少于2600人。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和高职教学教育管理。做好教师职称向高校系列的转型,使高职教育教学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把握中职与高职、质量与规模、效益与特色三个关系。重点发展高职教育,做好中职向高职转型;千方百计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努力把高职做大、做强;加强“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规模出效益、以质量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工科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师生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认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要舆论引导,坚持发展,形成氛围。积极发挥院报、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两课”等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好校园网,大张旗鼓地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宣传学习高等教育法,努力营造“全员发动,全员行动”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是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以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主线,针对师生的思想实际,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维护我院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要认真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精心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确保师生员工学习的“时间、精力、任务、要求”四到位;
三是要形式多样,讲究方法。要通过举办党校、团校专题学习班,开展主题辅导宣讲,召开“爱祖国、爱福建、爱学院、爱专业、爱班级”等主题班、团会,采用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四是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在学习中要注重联系各自工作实际,联系自身思想实际。
(二)健全领导班子队伍,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学院领导班子的队伍建设,配备了学院的主要领导。今年,要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学院机构设置标准,逐步配齐中层和各系部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倡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实干精神和科学精神,着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决策水平和领导能力,形成表率行为,充分发挥团队作用,一步一个脚印把学院事业推向前进。
(三)加强党建工作,扎实开展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学、教育、学院管理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认真贯彻第十四次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学院党政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学院党建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示范表率作用;
二是大力推进学院党的作风建设,以创新机制取得改革新突破。坚持优质服务,师生满意,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勤俭节约,保持艰苦创业精神;
三是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努力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今年下半年开始着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学、教育工作、学院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
四是加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党员和大一学生党员发展的工作力度,壮大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在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充分认识招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打好招生攻坚战。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下大力气做好今年秋季的招生工作,完成招生计划指标是学院今年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秋季招生目标:确保招生2600人,争取突破2800人。其中高职大专确保1300人,争取突破1400人,五年制大专确保550人,争取突破600人,普通中专确保700人,争取突破 800人。
一是全员重视招生。不管是领导还是全体教职员工,都要高度重视招生工作,既要出谋献策,也要冲锋陷阵,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确保不出一丝差错,不漏一个细节,打好招生攻坚战;
二是成立院、系二级招生领导小组,以全体教职员工及广大学生为成员构建招生网络,动用一切力量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精心制作招生简章和宣传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大力扩大招生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学院的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和就业优势,力争有较大的突破;
三是做好本职工作,树立学院良好形象,进一步抓好对外宣传工作。全校师生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做好我们平时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学校树立形象,学校每一位学生对我们工作、对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评价、印象都会影响我们学校的形象和招生工作。要十分重视学生招生宣传作用。加强与市内外新闻媒体的联络,逐步形成立体宣传网络,做好面向社会的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成立的新闻中心的功能与作用,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几项大的对外宣传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有重点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介绍我院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新成绩以及广大师生员工崭新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是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做好校园网上的宣传工作。各系部要十分重视自己的特色宣传,与搜狐“高校在线”联系,建立我院的形象识别系统,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信息传播力度,开拓网络招生宣传新局面。
五是重视今年高职单招考试考场准备和考务工作,努力为考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做好现场招生宣传工作;保证信息畅通,针对今年招生录取的新情况,全力以赴把好志愿填报关,想方设法、多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组织生源,抓住机遇把招生工作做细、做扎实,确保第一志愿生源。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师资培训目标:继续鼓励支持20位年轻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企业调、聘8-10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职称评(转)高校系列,重点支持评(转)副教授职称。
一是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创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来院工作。对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已回校教学的教师每人提供一部笔记本电脑和每年1000元的教学奖励,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征用原薯苗公司土地,并规划兴建教师新村,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制定一套合适的校内津贴方案,提高对高职称、高学历和精品课程任教教师的课时津贴;
二是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继续鼓励支持年轻教师报考硕士研究生;选送高职精品专业的骨干教师进修深造,到重点高校当访问学者;从企业一线调(聘)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担任教师(每个专业自己要选聘一位);
三是建立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实践制度,组织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事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时间不少于1个月,以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努力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帮助教师评(转)副教授职称。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办学水平。
巩固、调整中职的办学规模,提高中职的办学质量。以高职为主,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扩大高职的办学规模,从而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向规模要效益,逐步实现中职向高职过渡;加强“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把高职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理顺学院与系部之间的管理关系,学院确定教学教育改革总体方案,拟定实施细则,各系部在学院的指导、协调下,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具体工作,鼓励、支持系、部创新,学院定期和随机对各办学层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建好15个高职专业。其中省级高职精品专业2—3个,院级高职精品专业4—6个,每个系至少要建成1个省级或院级高职精品专业。每个省级高职精品专业重点建设3门以上精品课程,突出两种以上专业技能特色;每个院级高职精品专业重点建设两门精品课程,突出一种以上专业技能特色。
一是本学期初各系根据湄洲湾南北两岸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申报一批特色鲜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省级和院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确定、落实负责人,要加大对他们关心、支持和帮助,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确保取得明显的成功。
二是进一步与企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培训的合作机制,探索“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力争高职大专学生的相应专业技能鉴定率和通过率均达100%。开展首届大学生技能节活动;做好各类短期培训,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
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技能鉴定站建设目标: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1个,省级电工电子、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实训基地3个。下半年继续申报4-5个新专业。每个专业至少建成1个标准的专业实验室;每个系至少建成一个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再创建3-5个高级工鉴定工种,力争高级工鉴定工种超出10个;争取再批建4-6个技师实训鉴定基地。
一是重视基础实验室建设,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基础实验室的改造,确保六大基础教学实验室的二期改造工程全部达到省高校的改造标准。
二是加大投入,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成国家级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和省级电工电子、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等实训基地。每个专业至少要建成1个标准的专业实验室,每个系至少建成一个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
三是立足工科学院的特点,不断强化实践实训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继续抓好技能鉴定工作,扩大对外技能鉴定服务。
升学目标:把好中职升学班的教学质量关,争取高考上线率为92%,30人上本科;高职单招考试录取率为98%,20人上本科。立足素质教育,继续推进学风建设,从而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学习、发展。要加强对这部份学生的教育和技能训练要求。
一是“抓两头、促中间”,在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促进各类优秀学生更快发展的同时,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帮助后进生的转化,并为全体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促使整个学习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二是深入课堂,抓住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讲求课堂教学教育效果,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估,通过学生与任课老师、班主任与年段长保持经常性的互动和沟通,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科研、教研目标:以教研工作为主,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主要研究课题。紧扣专业建设,每个系每年至少立项校级课题1个,学院给予2000元的立项经费。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
(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爱班级、爱专业为主,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一是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把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爱岗敬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是铸造特色文化,努力充实课余生活。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各系部集中打造本系部的独特的风格和品牌,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增强凝聚力、认同感,自觉以出色表现为集体荣誉增光添彩。
1、继续办好上半年的“技能节”活动,切实注意使活动更贴近学生,使学生在突出技术、挖掘潜能、陶冶情操、增强自信、促进和谐等方面更有收获,也使活动的独特风格和色彩更加鲜明;
2、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自己,扩大学校和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
3、及时登记、奖励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取得成绩的学生,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4、在构建学院特色文化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方面努力和表现,创建独特的宿舍文化,把自己宿舍建设成为“卫生寝室”、“学风优良寝室”、“文明寝室”等;
5.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及周末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取得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支持各社团独立开展活动,丰富、拓宽学生活动的渠道,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陶冶品性,增长才干;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通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创业能力。
(八)确保服务到位,全面提升就业水平。
就业目标:继续保持100%的就业率,逐步提高就业品位,就业方向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变。
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指导,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服务问题,它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包含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的质量,即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服务。
一是不断拓宽就业的渠道,开辟一切可能的渠道,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就业信息,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湄洲湾南北两岸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实行学院推荐与“订单”培养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沟通平台。
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就业辅导对策,即在着眼于提高大多数学生总体就业率的前提下,帮助优秀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使他们有较理想的单位,全力化解特殊学生的就业困难,确保他们能顺利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的品位。
三是做好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反馈及回访工作,为学院教学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邀请专家、用人单位、校友开设就业讲座、作就业形势报告或座谈交流,使学生更好了解社会要求和特别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应对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择业观,调整好心态,顺利就业。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九)加快校园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
校园建设目标:动工兴建体艺馆(5100㎡)、400M体育运动场,完成新区的道路及绿化建设、供排水等;
积极办理约5000平方米的体艺馆馆址的确定、建设工程招投标等有关手续,争取早日动工兴建。加快6500平方米的化工机械楼工程的续建步伐,并于5月1日前完成新区路灯、道路及绿化等。添置新区校舍内部设施,以备6月份高考使用。平整新区约2万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地,建成400M塑胶跑道;增设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若干个,丰富师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做好国庆节前开工的新学生公寓7500m2的前期准备工作。
(十)重视计生、安全工作,确保零事故发生率,积极创建“平安校园”
贯彻执行上级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计生工作;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人防、技防建设,确保校园安全,努力创建“平安校园”,争取年底通过平安校园验收。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抓好日常管理。把以人为本真正作为日常管理的基本原则,加强诚信教育,为学生创造适宜于学习、生活、成长尤其是身心健康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继续进行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全力避免安全事故和违纪现象;
三是加大宿舍卫生、上课考勤、外出请假等各项制度的执行、监督力度,确保各种秩序的正常运作。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