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1月11日,工程造价协会组成的社会实践队在康东坡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通过对古建筑的实地考察、走访村民等方式,开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
白塘映秋月,绿水绕古村。洋尾村是莆田第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白塘镇东南部,白塘湖尾部,这里红砖朱瓦,绿树成荫,似一幅静谧安宁的水墨画。
据记载,唐高宗时,江国安王李元祥之子李皎为避武则天迫害,逃难到福建。宋咸平二年,其一支后人迁居白塘洋尾,此后发展为望族。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式,部分明代构件。通过村民的介绍,让同学们了解到许多。如大宗祠坐北朝南,由大埕、门厅和主殿组成,中间以天井相隔,天井边为拱棚式两廊。大门旁一对清初雕刻的抱鼓石,宣示李氏家族的显贵与尊荣,祠内挂满了海内外宗亲送的金匾、镜框、题词、楹联。大宗祠现也开辟为李氏家风家训馆。
洋尾村历史上一共存有7座牌坊,但现在只剩下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归荣坊,这三座坊均坐落在白塘湖畔。佥判第坊建于宋代,系李富次子、承直郎惠州佥判李廷耀所建,砖木仿楼阁式结构,穿斗歇山顶,两边墀头建有两阙(墙头厝)的假墀,古色古香。建于明代的柏府归荣坊,现存为原始建筑,横跨于古官道上,抬梁式,悬山顶。始建于明代的白塘科第坊为土木结构,雄伟壮观,坐落在白塘湖岸边。白塘科第坊的梁枋上,刻录着密密麻麻的李氏后人名字和官职。村民李先生说,凡是被刻录在白塘科第坊上的先人都是有功名成就的。
州牧祠是清乾隆年间直隶州司马李光文的祠堂,现在也是莆阳姓氏源流馆。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由砖埕、门厅、天井、主殿组成。李富祠坐落在洋尾东墩自然村,临湖而建。大门悬挂一匾“宋殿前制干李公祠”,整体坐北朝南,是由门厅、砖埕、前厅、天井和正殿组成。从大门而入,可见前厅门额上挂着“宋制干李富纪念馆”牌匾,近年来政府将李富祠辟为李富纪念馆,馆内设有多幅介绍李富的生平事迹的画图,同学们从多方位全面地了解李富,并学习他身上的可贵品质。
漫步在洋尾村,踏着村道四处闲逛,那些散落在村中各处的莆仙红砖厝,它们是洋尾村的历史记载者,收藏着旧日不可复制的珍贵时光。村里还有部分房子因常年无人居住和修缮,疏于管理,空置的更是早已断壁残垣,实在有些可惜了。实地考察调研结束后,实践队员整理实践材料,梳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同学们了解到古建筑在新城市中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古建筑往往作为人们对于家乡过去的一种回忆,是人们寻找记忆与寄托乡愁的地方,因此,在新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家也应该更加保护这些古建筑,因为它们是一座城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一座没有过去的城市是不完整的。